CNN集群也具有高度的自我參考性和孤立性,CNN記者在推文上向其他CNN記者發布同樣來自CNN的資訊,成為一個強大的迴聲室,聽不見不同的聲音。
人際距離感太近的人,有以下四種型態。但對個人領域遭到侵犯的一方而時,我們就趕緊拉開距離。
在說明因應之道前,各位最好還是先了解這些人際距離感太近的人,究竟有哪些特質。若你總因以下狀況所苦,那表示已經深受「被討厭的預期焦慮」而困擾。文:中川晶 因為長期扮好人而感到疲憊不已的人,往往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保持適當的「距離感」。人際距離是與生俱來的產物,但感受卻因人而異。碰上眼睛大的人,就說人家是大眼仔,甚至還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小名(綽號)。
莊重有禮的字詞,會拉開人我之間的距離而吸飽血的蝙蝠,會把自己吸到的血吐出來,分給飢腸轆轆的同伴。那裏有一個舞池,在輕快的音樂配襯,加上一道道幻光閃爍營造的歡樂氣氛,女生走了上去,一展舞步,抒解她之前在密集機艙內工作了多小時的悶氣。
接著的幾年,他們倆分隔兩地,男的已回德繼續學業,女的則時常飛到各地,但每次她飛到德國,總把握機會與愛郎相聚。Photo Credit: Vincent Yu / AP Photo / 達志影像 他們常說,很希望重臨香港,這片他們認識和相愛的土地。幾分鐘的熱舞過去,兩人就開始聊起天,最後交換了電郵。幾年後,女生決定辭掉空姐工作,隻身飛到德國,情定終身。
而女生亦對香港有深厚的感情,說從不感到港人歧視菲人,反而喜愛他們的熱情。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兩人的故事,是近代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動人的一章。
男生常常跟我說,他很喜歡香港,特別是港人的友善和真摯。就在一個夜晚,男生和一些交換生朋友到中環一家酒吧消遣,女的剛好短停香港,也到了同一家酒吧。他回憶當年第一天到達香港,拖著沉甸甸的行李,沿途有不少人主動問他需不需要幫忙。身旁的人還是會展露歡容,為你們的相愛而雀躍、為你們的忠貞而歡呼。
這樣的動人故事,很可能無法在今天的香港再上演。而這位菲國女生,當年是某大航空公司的空姐,不時飛來香港。而今年的疫情,導致全球航運業大衰退。兩人互望了一下,然後一起跳舞。
總有一天,你們會回來這片昔日吸引著自己的地方,向孩子說述你們相識的經過。幾年前在德認識一雙年輕夫婦,大家一見如故。
雖然看得不太清,但男生隱約看到前面起舞的這位亞洲女生姿態如此吸引,就被她吸引了過去。男的是德國人,女的來自菲律賓。
本文獲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稍作修改,原文可見於作者Facebook。為何大家一見即合呢?事因他們是在香港認識的。假如女生還是空姐,可能避不過失業的命運。幾年過去,女生也適應了德國的生活,最近誕下第二個小孩,婚姻十分幸福。當我告訴他們我是港人,他們即感到種特別的緣分,把我們拉在一起。他說在德國從未遇過這樣熱心的人
德國的電視節目,不會邀請外國人上來,與德國人「較量德文」。台灣某綜藝節目邀請了一些當地學生和外國人來說台語,發現一些學生的台語還沒有外國人的好。
德國家長不會對小孩說:「連隔壁土耳其和韓國鄰居的標準德文都說得比你好,你身為德國人,是否應加倍努力?」而習慣講瑞士德文的瑞士人,他們講標準德文時多帶重重方言口音。當然,台語在台灣和普通話在香港的情況不同,不能直接比較。
在華人社會,常常有論調說本地人的本地語言(或是普通話/國語)不及外地人,是件羞恥的事。正如在德國,德國人說德文時,總帶一點地方口音,他們也不以為恥。
而中國大陸或台灣的節目,總愛找些外國來賓上來講中文。竟然講輸阿豆仔」,意思就是學生的台語不如人,竟然沒有外國人好的意思。例如有港人家長在電視上看見洋人操流利普通話,就對小孩說:「連外國人的國語都比你的好,你身為華人,是否更應學好國語?」這漠視國語在港非主流語言,而語言能力和膚色無關。假如一個小學或中學生是客家或原住民背景,那他的台語講得沒有一個來台多年的外國人好,也不是羞愧的事。
亦應沒有全德外國人德文朗誦或歌唱比賽。該小學生完全毋須覺得有問題。
本文獲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稍作修改,原文可見於作者Facebook。但他們也不會羨慕那些講得一口標準德國口音的外國人,並要求子女向這些外國人學習,否則就是失禮瑞士人的身分。
一個西方人在大陸居住了多年,普通話當然講得比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家人朋友都講廣東話的小學生好。而台灣復興本土語言,亦是很有意義的事。
節目起題「學生台語好落漆 ?。然而一些華人觀眾愛看外國人說華人的語言,因而使到這類較量節目應運而生,也是有趣的現象,並多多少少反映到華人和西方人對待自身語言態度之不一樣然而一些華人觀眾愛看外國人說華人的語言,因而使到這類較量節目應運而生,也是有趣的現象,並多多少少反映到華人和西方人對待自身語言態度之不一樣。而中國大陸或台灣的節目,總愛找些外國來賓上來講中文。
本文獲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稍作修改,原文可見於作者Facebook。亦應沒有全德外國人德文朗誦或歌唱比賽。
該小學生完全毋須覺得有問題。在華人社會,常常有論調說本地人的本地語言(或是普通話/國語)不及外地人,是件羞恥的事。
正如在德國,德國人說德文時,總帶一點地方口音,他們也不以為恥。但他們也不會羨慕那些講得一口標準德國口音的外國人,並要求子女向這些外國人學習,否則就是失禮瑞士人的身分。